本报讯 (记者 王美华)受出口“寒流”袭击,今年我省南美白对虾养殖效益有所下滑。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,今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达40余万亩,比去年增加6万亩,预计总产量12万吨左右。由于市场价格下跌,总体收入并未增加。一些管理不善的养殖户甚至减产减收。
据悉,今年6月份,美国在进口虾、鳗鱼等水产品中检测氯霉素等药物残留后,即对来自中国、缅甸和泰国等国的水产品加大了监测力度。我省首家水产品出口欧盟“解禁”企业、浙江北极品水产有限公司,每年出口对虾500吨左右。据公司负责人介绍,美国和欧盟对进口水产品时不时耍出“新花招”,企业必须“使尽招术”来应对。为此,公司建立了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,从虾苗开始一路跟踪监测,对进货和出货的每辆车子、每个柜子严格把关。仅监测成本每吨产品增加200美元,再加上美元与人民币汇率下降,出口利润明显下降。
大量对虾转而销往国内市场,价格从去年11元/500克跌至8元/500克左右。再现“虾比肉贱”这一反常现象。而对虾养殖成本却由去年6-6.5元/500克提高到7元/500克。
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专家认为,尽管今年对虾价格下降,但由于全省养殖面积增加,养殖技术日趋成熟,总产仍比去年增加近2万吨,整体效益不是很差。不少养殖户由于注重降低成本,加强科学管理,效益相当不错。如绍兴县一位章姓养殖户养殖的虾个体大,卖出了12-13元/500克的好价钱,每亩净收入达5000元。
我省对虾加工率达80%左右,产品销往国外比例较高,一旦出口“晴雨表”发生变化,立即波及整个市场,导致量增价跌。对虾怎样才能潇洒“游走”国际市场?专家建议养殖户要规范养殖,规范用药,千万不能滥用药物,以确保出口对虾质量顺利过关。